/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报告题目:纳米粒子的表面优化及其在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报告时间:2024 年7月15日(周一) 上午9:30

报告地点:3号楼307会议室

报告人:金志成 助理教授

邀请人:王毅 研究员

 
简介:金志成是佐治亚州立大学化学系的助理教授。他的实验室专注于设计和制备基于纳米粒子或聚多肽的多功能生物探针,用于建模和分析生物-纳米界面动力学以及检测关键蛋白。他发表了15篇第一作者文章,包括Chem. Soc. Rev.,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Anal. Chem.等,并合著超过70篇文章,拥有1项专利。2020至2024年间,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与Jesse V. Jokerst教授(ACS AMI副主编,光声成像领域)合作进行博士后研究,同时在哈佛医学院接受了动物疼痛模型的训练。他于2020年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师从Hedi Mattoussi教授(量子点领域)。他现任光学工程师协会(SPIE)分会主席和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并因其在界面化学方面的工作获得SPIE会议青年科学家奖。

报告摘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诊断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当许多粒子的关键尺寸接近纳米级时,必须精细地修饰其表面,以优化其在生物应用中的效果。在本次讲座中,我将讨论通过多功能聚合物配体修饰纳米粒子,以增强其在生物系统中的相容性,并探讨这种表面修饰对胶体稳定性、蛋白质电晕抗性和共轭反应的影响。随后,我将以量子点和基于共振能量转移的荧光探针为例,探讨空间位阻、亲疏水性质和布朗扩散对于受限界面上生物-纳米识别的影响。理解生物分子与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开发基于金纳米粒子的比色法,比如检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纳米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检测诊断—我还将探讨凝聚体作为递送载体,在可持续释放亲水性小分子治疗物质方面的潜力,例如在优化河豚毒素作为局麻药的安全使用和疼痛管理中的应用。

上一篇: DNA功能材料助力肿瘤诊疗
下一篇: 肿瘤磁共振成像探针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