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光功能超分子体系的构筑与能量转换
报告时间:2019年8月21日(周三)上午11:00
报告地点:高新大厦15楼会议室1
报告人:李嫕 教授
李嫕,女,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中科院感光化学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美国依利诺伊大学-厄马拿香槟分校(UIUC)化学系博士后/研究助理(1996年至1999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曾对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2004年)、日本大阪大学(JSPS高级访问学者,2004和2006年)进行访问。1999年度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结题被评为优秀并获得后续支持奖励。
现任化学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二级)、所科技委员会委员、光化学转换与合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未来技术学院光物质科学与能源技术教研室主任,国科大岗位聘任教授。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和女化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常务理事。J. Photochem. Photobiol. A:Chem. 助理主编,《化学学报》和《有机化学》编委。主要从事分子和超分子体系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研究,以及新型光功能材料研究。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科技部973和02专项课题、财政部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中科院重大和重点项目多项,取得了一系列创新研究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1项(包括PCT1项和美国1项)。
报告摘要:太阳能光化学转换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决能源问题的理想途径,模拟自然界光合作用是太阳能光化学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天然和人工模拟光合作用体系中的能量转换均涉及光能的捕获、能量传递、电子转移和分离,以及催化反应等物理和化学过程。构筑人工模拟光捕获体系并研究其中的能量转换过程和调控机制,对发展高效人工模拟光合作用体系,实现太阳能光化学转换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报告将介绍我们近年来在人工模拟光捕获体系构筑和能量转换研究中的进展。